亲戚朋友间相互借钱应急本是常事,但因债务纠纷撕破脸皮,伤害感情也不在少数。日前,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就调处了这样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今年6月底,已经70多岁的孙老汉一纸诉状将60多岁的许老汉告上法庭,诉请其归还所借本金8万元及借款利息5万元,共计人民币13万元。法院收到案件材料后,进行了初期评估,认为适宜进行诉前调解。于是,立案庭将该案委派给诉调对接工作站,由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
收到相关材料后,调解员第一时间联系了被申请人许老汉。听闻孙老汉把自己告到法院,还要求还13万元,他一下子急了,在电话里反复称自己只欠3万元,并且有收条和人证。
一个诉请对方归还13万元,一个坚持自己只欠3万元,中间差额高达10万元,孰真孰假,调解员一时间也摸不着头脑了。
基本案情
经过斟酌,调解员分别对双方进行背靠背谈话。沟通中,调解员了解到此案还有“中间证人”,为了防止串供,调解员立即要求提供联系方式,请对方协助调解。
经过多方调查,调解员大致了解到该案可能是一起源于“贪心”和“信用”的矛盾纠纷。原来,孙老汉与许老汉算得上远房亲戚,2010年8月,许老汉向孙老汉借了8万元,期间,许老汉只是付了部分利息,至于本金部分,一直拖欠未还,两人之间因此矛盾重重。2018年元月,双方经协调重新签订了一份承诺书,许老汉承诺于2019年连本带息还孙老汉10万元。承诺书签订后,许老汉却一直没有履行。两人也因此闹得剑拔弩张,不可开交。后来,经中间人调和,两人再次签订了一份承诺书,约定许老汉分两次,每次归还4万元,将本金8万元还给孙老汉,该承诺书未对利息做规定。
承诺书签订后,许老汉按约将第一笔4万元还款给了孙老汉,但第二笔还款只给了1万元就再也没有下文了。本来把钱给许老汉白用这么多年,孙老汉心里已经一万个不愿意了,现在即使退让仍旧要不到钱,孙老汉一气之下到法院起诉对方。这次起诉,他动了个歪念头。因为几次重新签订承诺书,许老汉都没有要回最初的借条,于是他就想要利用法律让对方弥补占用自己资金多年的损失。到法院时,他只出示了原始借条,对后来签订的承诺书以及对方已经还了5万元的事实避而不谈,只是按照原合同计算,诉请对方连本带息归还13万元。此时的许老汉心里很郁闷,他认为对方既然收了自己的承诺书就是默认不再索要利息,之前已经还了5万元,这样一来,自己只欠3万元,怎么一下子被要求还款13万元。
经过多番调解和中间人调和,双方逐渐松口,该案事实也越来越明晰。孙老汉试图用掩饰证据的方式来弥盖事情真相,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来弥补对方不守信用带给自己的经济损失,许老汉则反复利用亲情关系来消费自己在他人面前的信用。最终一个“想获利”,一个“想白占”,再深的亲情也经不过这般折腾,双方最终闹至法院。
最终,经过反复沟通和劝解,双方达成协议,孙老汉主动放弃了自己主张过多的本金;许老汉也同意相应补偿因自己失信而让对方产生的损失,将3万元本金归还后,另付孙老汉2万元利息,至此,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