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艺术
向美而行——难忘水木清华
分享到:
作者:瑶海法院 邹素琴  发布时间:2017-09-04 16:27:40 打印 字号: | |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晋人谢琨《游西池》诗词成就了"水木清华"。美丽的清华园,于我们许多人而言,不仅象征着一种名校情结,寄托着一种精神崇拜,更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内心执念……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去清华大学参加合肥法院干警综合素能提升研修班,心情雀跃欢欣,这是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是一次沐浴最高学府荣光的契机,更是一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洗礼!

来清华园学习已然有幸,更有幸的是入住近春园宾馆。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旧居,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近春园宾馆一般不对外营业,红色小楼只有几层高,掩映在一片绿荫中,因其曾有皇室的辉煌“血统”,小楼虽低调不言语却已是自带光环。进入宾馆房间,着实让我惊喜不小,不是考究气派的装修,而是那朴实的书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排关于清华大学的各类书籍,博学笃志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勤奋精进的实干精神油然而生,刹那间对清华的崇敬更深三分,路途的困顿瞬时消散云外。

初夏的清华园,满眼绿意,一片葱茏,高耸云天的大树随处可见,各色花儿绚烂明艳,虽感夏日气息,却无酷暑炎热。学员们认真聆听各科教授学者们博学精彩的讲课,从法学理论深究到实务操作研判,从自我心理调节到国际形势剖析,不敢有丝毫懈怠,份外珍惜在清华学习的难得机会。每天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各自散去,抓紧有限的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在校园走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内心对清华园的热爱和崇敬,感受这“行胜于言”的文明校园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情一景。

近春园宾馆门前是近春路,与之一路之隔的是荷塘,荷塘一侧有一古式长廊。走在荷塘右边的小路上,凝望荷塘,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时令正值端午,盛夏尚未真正到来,没能欣赏到朱自清先生“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我试图极力寻找当年先生笔下的抄煤小道,当年的小道早已无处可觅。不知不觉间沿着眼前的石板路,来到一处山坡,不经意间抬头,眼前一座亭台,拾阶而上,细细观瞻,“荷塘月色”四个大字猝不及防地跃入眼帘,忽然有种莫名的窃喜,仿佛感受到当年先生在此写下名篇《荷塘月色》时的情形,心里默念着记忆中的只言片语。慢慢踱步来到一座汉白玉拱桥前,拱桥与岸边相连,我静静地享受这无边的荷塘,直至暮色已浓。再转身,夜色阑珊,不知这夜色是否一如朱先生当初看到的那么美妙……

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清华大学“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大礼堂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穹隆主体、大跨结构,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的精神。大礼堂前的草坪修剪得如同一片绿毯,不时有几只鸟儿低头啄草,抑或挥动翅膀快乐地在草坪上转圈飞翔,没有人踏进草坪打扰它们的宁静,夕阳余晖的沐浴下尽添默契。草坪最南端,伫立着1920(庚申)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日晷四面刻文,二中二洋,正面隽刻的“行胜于言”,道出了清华的实干精神,蕴含着珍惜光阴的深远寓意。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学堂带有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清军机大臣那桐之手书匾额。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曾在此任教,闻一多、梁思成、茅以升、金岳霖等均在这里学习过。站在学堂门前,遥想百年前的名人在此工作学习的孜孜情景,真想进去一探究竟,走近一看,门前赫然写着“凭学生证入内”。虽然我也是来清华学习的,但却不是真正的清华学子,看着三两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自信地步入学堂,内心感慨良久,这可都是各省各地的心尖尖啊,才学情商一等一,此时更多了一份对这殿堂级学府的尊敬。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侧,与同方部遥相对应。红墙灰瓦,黄铜大门,门额上镌刻着“科学”和英文“SCIENCEBVILDING”古体拼音,绿意盎然的蔓藤翡翠般点缀着厚重温暖的红砖墙,愈显温馨庄严和静谧。

顺着大礼堂西侧向后走去,远远即见树林掩映中一古亭内悬大钟一口,路边石碑上标注“闻亭”---原为清华园内古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踏着方块青砖信步而上,六角古亭便在眼前,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进入亭内可见大钟上方悬一牌匾,“闻亭”二字端庄隽秀遒劲有力。

闻亭脚下西走,屹立着闻一多雕像,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也是清华大学校友和教授。他手拿烟斗,陷入沉思,似在低吟“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雕像不远处又见一古亭,匾额内“自清亭”三字秀美清丽,仿如朱先生笔下的月色荷塘,与闻亭相得益彰。

站在自清亭前放眼望去,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水间是另一片荷塘,荷塘四周的莲叶已蔚然成片,塘间的睡莲星星点点,古老的杨柳垂下它曼妙的青丝,对着池水梳妆打扮,那倒映在塘心的倩影泄露了它的柔情。不远处一位安静的美男子端坐在荷塘一隅,似在欣赏这无边的绿意,走近一看,原是朱自清先生的雕像。荷塘南侧之畔垂柳掩映的秀雅古建筑“水木清华”与玲珑典雅的自清亭遥遥相望,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御笔,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朝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阳光洒在塘面上,透过荷叶间隙,波光潋滟,微风拂柳,那情那景美了这整片天地。不时有人在长凳或石头上捧书静读抑或小憩,也有三五成群争先恐后地在水木清华门前各种拍照留影,彼此虽不相识,却都默契地相视一笑,大家轻声交流说话,没有喧嚣,生怕惊扰了这份幽雅静谧,许是如此才能表达自己对清华的爱吧……

从大礼堂前的日晷方向朝南直走,不远处便来到清华大学有名的二校门,二校门位于主干道之一的清华路上,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其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后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西校门),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的“清华园”三个大字与“清华学堂”同样出自那桐的手迹。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春夏秋冬,时光荏苒,矗立百年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人们喜欢在此留念拍照,因为它不仅是清华的鲜明标志,更是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品格的象征。

笔直的清华路,从西门一直延伸至学校最东部,贯穿学校东西,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和法国梧桐,河水从南侧蜿蜒而过,即便是烈日炎炎,路上亦是满满的荫凉,一张张青春飞扬的面孔骑着单车快速地从身边掠过,只留给我一阵清风。夜晚的清华路,朦胧的路灯照拂下别有一番意境,路上时常看到晚间锻炼的人们,或快走或慢跑或散步,尽情享受着园林般的校园带给我们的浪漫、美丽与宁静。

同方部在大礼堂东侧,与科学馆遥相对应,如果不是看到“同方部”三个字,你或许根本想不到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青砖灰瓦二层小楼,就是赫赫有名的同方部所在。其实,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清华著名的土木工程系、新闻传播学院等诸多建筑都是低调沉稳,大气庄重,一如清华“行胜于言”的朴实校风,从不张扬,却不失强大,处处闻到书香。

来到清华,不能不感受真正的清华学子上课情景。找寻一番,来到第二教室门外,本想轻轻推门而入,找一个不起眼的座位悄悄坐下,领略名师风采。可惜门推不开,只能憾然地透过玻璃窗向里看一看,一位白发老者正在黑板前专心致志地演绎数学算式,学生们大多聚精会神地听讲,偶然瞥见教室后排两三个男生,趴在桌上酣然入睡。我不禁有些讶异和难过,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名校,能考入此的都聪慧过人,授课亦是名家学者,怎忍心浪费这大好时光睡在课堂?或许是我多虑了,他们亦或在睡梦中寻找知识的灵感?

清华食堂有许多,学生食堂有紫荆园、桃李园、丁香园、听涛园、观畴园等,教工食堂有照澜院、寓园、荷园等。要说名气,那号称“万人食堂”的观畴园应该位居榜首,据说可容纳万人同时进餐。慕名来到这传说中的万人食堂,第一感觉就是空间大、人多,饭菜供应点呈环形,一眼望不到边,各色小吃饭菜应有尽有,品种繁多,端着盘子一圈转下来,竟不知吃什么好,之前选的食物已半凉。离近春园最近的食堂是寓园,这里规模小很多,菜品也少得多,稍远点的照澜院食堂亦不比寓园好到哪里。

清华园的魅力,何止于此,岂能三言两语道尽,它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渗透在点滴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细细品味。再美的文字亦无法言喻内心的情愫,唯有你亲临此境,那花那草,那山那水,那人那景才鲜活在眼前,根植于心中。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7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致辞中深情演绎:清华的美,入心入梦,终身难忘。无论是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还是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砥砺前行、挥洒青春、收获情谊,成为更好的自己,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来源: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瑶海区法院管理员